從資本的角度,看國內云計算市場發(fā)表時間:2021-03-24 15:53作者:熟手技工 賽立信通信研究部 / 作者:熟手技工 / 來源:《通信競爭》2021年第1期 有一位證劵行業(yè)分析師分享了這么一個故事:他跟另外一位分析師聊天,言語間他表達了對金山云的看好,覺得其能占一席之地,但是對方氣勢洶洶的當面怒嗆了他,覺得排名第一的阿里云強化對整個市場的占用率,對于排名前五后的云服務提供商,去調研他們純屬浪費時間。最終結果他倆有沒有吵起來不得而知,但按道理這兩位都是接受過高等教育,都是同一個行業(yè)的研究人員,卻得出了大相徑庭的觀點。這個故事,引起了筆者的思考:在網絡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討論,理性的固然有,但非理性的更多,在這信息翻涌的世界,如何看清方向? 每一種觀點的差異,背后可能涉及受教育程度、社交圈子、情感傾向、利益的影響,是多維度復合加權后的結果。密集的信息量好處是能夠提供更立體的認知,但也提升了受眾接受的成本,這兩者的關系需要進行平衡。下面引用了機器學習中PCA的方法論,把其中最重要的因子提取出來,以較少的因子盡可能地模擬全局。經過審慎考慮,選取了“利益”中的“資本”這一項,畢竟資本是比較純粹的,就是有利可圖,跟錢過不去發(fā)生的概率就很少。所以本文少聊觀點,多看事實,觀察資本在云計算領域把真金白銀砸向什么地方,從他們的利益點出發(fā),給整個云計算市場一種不同的視角觀察。 我們以國內知名投資基金,高瓴資本為例,這是一家05年成立的投資管理公司,犀利的眼光讓它相中了當時名不見經傳的騰訊、京東……規(guī)模從最初的2000萬美元發(fā)展到現在的800億美元。優(yōu)秀的業(yè)績,讓證劵市場中誕生了“高瓴概念股”這一說法,其參投或者買入的公司會得到更高的估值跟溢價。 接下來讓我們翻一下“大佬”的作業(yè),看看“大佬”對于云計算有著怎么樣的考量,根據公開資料,多落子在各細分的SaaS公司,對于IaaS跟PaaS基本屬于“描邊投資”,一家都沒投成。結果也合情合理,以行業(yè)大頭的IaaS市場為例,阿里、騰訊、中國電信、華為這些大公司占據了主要的市場,無一不傾注了大量的資源,沒有投資基金能發(fā)揮的空間,畢竟競爭的格局已經固定下來,不過根據小道消息:阿里云可能會獨立上市,相信那時高瓴資本這種大玩家也會在一、二級市場擇機進場,畢竟國內云計算增長是以IaaS為主,作為頭號玩家的阿里云擁有著巨大的投資價值。 圖片來源:公開網絡 至于PaaS,市場尚處于混戰(zhàn)階段,按道理還能誕生一兩個寡頭,然而高瓴還是按兵不動。雖然很多IaaS大廠的手也已經伸進來了,如亞馬遜的Amazon Web Service、微軟的云端容器服務Azure Container Service (ACS)及Azure Kubernetes Service (AKS),但是這些不算原由,主要是高瓴基于自己的調研,傾向于這個市場還處于混沌發(fā)育的階段,還有巨大的變數,強如阿里的曾經推出自己的PaaS平臺——Aliyun Cloud Enginee(ACE),但因為種種的原因被迫進行產品轉型。 打個比方,PaaS可以理解成企業(yè)版的AppStore,是面向B端的產品,需要大量的SaaS廠商才能“喂養(yǎng)”出來,雖然國內SaaS已經在快速發(fā)展,但是整體仍處于緩慢爬坡中,在這樣的背景下,要PaaS成氣候,無疑是無源之水,無本之木。 前面猶猶豫豫的高瓴,在SaaS領域則是重拳出擊,并且獲益頗豐,持有股份的公司已經有3家成功上市,分別是有贊、明源云,廣聯(lián)達,還有8家處于初創(chuàng)階段的,他們是:Moka、票易通、酷家樂、慧安金科、云帳房、易路軟件、滴普科技、依圖科技等。高瓴投資的公司都是產業(yè)結合的垂直類SaaS公司,如明源云是房地產領域第一大軟件解決方案供應商,百強房地產開發(fā)商中有90家使用該公司的產品;廣聯(lián)達的領域主要是建筑工程行業(yè),為行業(yè)提供工程造價軟件、項目管理軟件以及進行相關的服務;云帳房,財稅服務領域,累計服務超過140萬家大中小型企業(yè),連專業(yè)的財務機構也采用他們的產品。 目前云計算的增量主要來自于IaaS,但是根據國外經驗,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備,整個社會的互聯(lián)網信息化會得到進一步的加強,SaaS將迎來一波爆發(fā),這是大背景。而且這樣的大背景也方便高瓴向投資者、機構講述“醫(yī)療+云”、“人力資源服務+云”這一套“故事”,使得無論融資階段、還是IPO上市,實現盈利退出都相對容易,更核心的是,這些垂直行業(yè)的SaaS公司,有著一定的護城河——所以資本下注果斷很多。 圖片來源:公開網絡 總的來看,未來云計算的趨勢是IaaS向SaaS匯合,那意味著阿里、騰訊這些巨頭只會遲到,但不會缺席,但這畢竟有個時間差,十年八載也不一定。更重要的是,到那時這些SaaS垂直公司,還真的未必會打不過巨頭。因為他們很多并不是突然冒出來的,而是深耕行業(yè)多年,有專業(yè)的知識壁壘,成功往云轉型才出現在高瓴的目錄上。雖說這些知識壁壘不算什么高深學問,但隔行如隔山、摸透整個行業(yè)邏輯還是需要相當的時間。以醫(yī)渡云所在的醫(yī)療領域為例,哪怕是請了專業(yè)的行業(yè)顧問,你讓產品經理三個月內吃透診斷,病理一堆東西,也是難為他了。這一個個差異巨大的細分行業(yè),也正好打在互聯(lián)網大廠的痛處,眾所周知,大廠擅長2C,做好有限的幾個產品,通過優(yōu)化迭代就能吸引足夠多的用戶,但這些SaaS公司服務的領域,不但不同領域的方案不能復用,甚至同一個行業(yè)的不同客戶,也得重新擬定方案?;ヂ?lián)網大廠誠然不缺資源,但是攤分到每一個垂直領域就不夠打了,還有可預見的時間消耗。所以到那時,巨頭也許會對那些已經被證明了有錢途的SaaS公司,提出全面收購來充實自己的云計算生態(tài),資本會因此再獲益一次。 上面我們復盤了高瓴資本在云計算領域把資金投放到什么樣的公司,并且梳理了背后的邏輯:IaaS在可預見的將來仍會是市場主力,已經進入到大軍團作戰(zhàn)的階段,資本是沒機會的了,但是國家基礎設施一部分的電信運營商仍有一戰(zhàn)之力。SaaS得益于IaaS、PaaS沒有太好的投資標的,在風投的幫助下也在快速崛起,會成為云計算領域生態(tài)的重要組成部分,不過根據美國的經驗,這個市場會足夠的大,能容得下各種的廠家,無論是互聯(lián)網大廠通過投資兼并,還是電信運營商也有各種資源(專線)跟對口的政企團隊,都能有自己發(fā)揮的空間。未來如何,讓我們拭目以待吧! 特別聲明:部分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,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;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,請注明出處,并保留本網站注明的“來源”,應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;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,請與我們接洽。 |